2025年5月,高志凱教授提出“恒河以北理應歸屬中國主權范圍”,此言一出,
很快便成為了全球輿論的焦點。實際上,高志凱教授的主張并非憑空捏造,在歷史上,
印度恒河以北的主權曾經(jīng)還真是歸屬我中華,但并不限于恒河以北,
甚至包括了恒河以南很大部分。有理有據(jù)才能讓人信服,
今天就讓我們找回曾經(jīng)屬于中華的高光時刻,一睹恒河以北歸屬中國的歷史法理。
……2025年5月印巴戰(zhàn)爭打響,幾天后,印度被打得抱頭鼠竄,再不敢主動進攻。
為了轉移國內(nèi)矛盾,印度阿三不但將槍口對準了北方鄰居的我們,
還在非法控制我藏南的領土上搞事情,甚至一度重提麥克馬洪線,想將其作為兩國的邊界。
麥克馬洪線本來就是條不合法理、沒有事實依據(jù)的、人為偽造的虛假邊界,
從來沒有得到我國和國際的認可。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,
高志凱教授的“恒河以北理應歸屬中國主權范圍”,言論一經(jīng)傳出,
很快便成為了全球輿論的焦點。中國網(wǎng)友更是一片叫好,隨后便紛紛開始查閱史料,
為這一言論提供法理依據(jù)。更有腦洞大開的網(wǎng)友,直接根據(jù)高志凱教授提出的這一言論,
在印度北部的恒河邊上,以恒河為界,畫了一條意味深長的“高志凱線”。表面上,
這種行為是對“麥克馬洪線”的變相嘲諷和否定,實際上,“它”還真有歷史法理做依據(jù)。
早在唐朝初年,玄奘法師西行去往天竺求取真經(jīng),
并在無遮大會的佛教教義辯論中獲得“大乘天”的尊號。玄奘不遠萬里求取真經(jīng)的事跡,
深深打動了中天竺國王戒日王,在聽到大唐的繁盛景象時,戒日王便產(chǎn)生了想要結交的想法。
玄奘返回大唐后,戒日王于641年派遣使者前往長安,表示愿與唐朝交好。644年,
戒日王的第二批使團抵達長安進行交流,
還為大唐皇帝陛下送上了珍貴的火珠、郁金香和菩提樹。由于王玄策精通外語,
唐太宗立即任命他為副使,護送戒日王的使臣返回天竺。647年,
王玄策以正使身份第二次出使天竺,隨行的還有副使蔣師仁及30多名隨從,
一行人經(jīng)絲綢之路西行,隨后由唐蕃故道南下前往天竺。一路上,
天竺各國紛紛熱情接待王玄策,并向他獻上財寶。還計劃在王玄策返回時,
與他一同前往唐朝朝貢。然而,中天竺的一場變故,卻幾乎將王玄策等人逼入絕境。當時,
天竺并非一個統(tǒng)一的國家,而是泛指印度次大陸的廣闊地區(qū)。大唐根據(jù)天竺各國的位置,
將其最大的五個國家分別稱呼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天竺,
而王玄策等人要出訪的正是中天竺。當大唐使團抵達中天竺時,中天竺恰好遭遇政變,
隨著老國王戒日王的去世,中天竺的權臣阿羅那順趁機篡位,并自立為王。
原本與大唐交好的中天竺換了主人,理應不會改變兩國的邦交。
但阿羅那順不知是恒河水喝多上頭了,還是咖喱吃多蒙了心,
居然有了想要洗劫大唐使團的想法。由于阿羅那順地位不正,他本來就難以服眾,
中天竺陷入四分五裂。面對大唐使臣來使,他鬼使神差地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,
他派遣2000多名士兵,事先埋伏在使團進入中天竺的道路上。當王玄策等人來到中天竺,
行進了一段路程后,突然一群人竄了出來,將他們團團圍住。王玄策見形勢不妙,
連忙命人結陣抵擋,但區(qū)區(qū)三十二人,怎么會是2000多人的對手,
他們斬殺對方數(shù)十人后,很快箭矢耗盡,兵敗被俘。
阿羅那順劫掠了大唐使團及沿途各國進獻的珍寶后,還將30多名隨從殺掉,
更是將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關入大牢。幸好!戒日王的妹妹暗中幫忙,
王玄策和蔣師仁才半夜越獄成功,趁夜突圍。阿羅那順得知消息后,氣得渾身發(fā)抖,
連忙派遣士兵前去追趕。但王玄策和蔣師仁早已喬裝打扮,哪里還能找到他們的蹤跡。
阿羅那順見追捕無果,狂妄大笑:“大唐離我十萬八千里,山高皇帝遠的,就算你兵力再多,
能把我怎樣?”然而,他很快就會被打臉,并且深深地明白——大唐國威,不容冒犯!
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趁夜脫險后,并未直接返回長安,他們先商量了接下來的對策。
王玄策對蔣師仁說:“我是大唐的使者,代表著大唐陛下的顏面,使團被殺我沒臉回去,
況且我大唐國威豈能容這等小國冒犯?”蔣師仁本是西域軍中的驍將,正七品的治國校尉,
不但力大無窮,勇猛善戰(zhàn),更是隨著大唐名將李靖滅了吐谷渾,可謂是作戰(zhàn)經(jīng)驗豐富。
作為軍人,他更是時刻將國家的尊嚴放在個人生命至上,見王玄策這么堅決,
他也硬氣地說:“豈能坐視天竺蠻夷踐踏國威?我愿與你一起發(fā)兵討伐阿羅那順,
捍衛(wèi)大唐帝國的尊嚴!”他們雖有心報國,但奈何距離祖國太遠,難得回朝班師,
最后兩人一番商討后,干脆直奔尼婆羅(今尼泊爾)而去。到了尼婆羅,
他們將阿羅那順的事情告訴國王,并說明來意,尼婆羅國王立即表示同意出兵,
隨后便征召騎兵7000人,交于王玄策手中。隨后,王玄策和蔣師仁又翻越喜馬拉雅山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