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股意志,不是力量,不是劍氣,也不是精神沖擊。
它只是在宣告一個“事實”,一個源自王歌內(nèi)心最深處的“理”。
正在廝殺的羅網(wǎng)殺手,動作突然一滯。各自心中的殺意,如同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澆滅,腦中一片空白,只剩下茫然。
他們不明白,自己為何要在這里,對著這些人,揮動手中的利劍。
正在苦苦支撐的墨家弟子,心中的悲憤與絕望,也如同被溫柔的海水撫平。
他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,不是因為放棄,而是因為在那一瞬間,他們覺得,廝殺,已經(jīng)失去了意義。
正在激烈交鋒的儒家、道家、陰陽家高手們,也都同時停下了手。
他們感覺到,自己所信奉的、引以為傲的“道”與“理”,仿佛被一股更加宏大、更加根源的意志所包容。
在這股意志面前,數(shù)方所有的爭斗,都顯得像是孩童的嬉鬧,渺小而可笑。
整個桑海城,所有正在戰(zhàn)斗的人,都在這一刻,停了下來。
刀劍還未歸鞘,術(shù)法還未消散,但那股沸騰的殺意和敵意,卻在短短數(shù)息之內(nèi),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......
夜風吹過,街道上血腥味依舊,但卻死一般的寂靜。
所有人都茫然地看著自己的對手,又看看自己的雙手,仿佛剛剛從一場噩夢中驚醒。
沒人知道發(fā)生了什么。但他們心中那根名為“爭斗”的弦,被強行撫平了。
懸崖之上,王歌緩緩睜開了眼睛。
他的臉色,比平時蒼白了一分。
同時平息如此多、如此復雜的“理”之沖突,對其而言,也并非毫無消耗。
但王歌此時的眼神,依舊清澈如初。
他的“潮水”,已經(jīng)淹沒了整個“棋盤”。
沒有去看城中的結(jié)果。
王歌只是轉(zhuǎn)過身,重新面向那片真正的大海,然后,順著懸崖邊的一條小路,緩緩地,向著未知的遠方,走去。
桑海城的事情,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了。而王歌要走的路,才剛剛開始。
從此,天下間,少了一個見證者。
多了一個,制定“理”的人。
始作俑者的身影消失在海岸線的盡頭,但桑海城所發(fā)生的一切,卻如同一場前所未有的地震,撼動了整個天下。
咸陽,章臺宮。
竹簡的報告被重重地摔在龍案之上。
秦始皇嬴政身穿玄色龍袍,面沉如水,眼中是足以凍結(jié)一切的寒意。
他的面前,站著瑟瑟發(fā)抖的李斯,以及單膝跪地的、羅網(wǎng)的天字級殺手——趙高。
“一個十二歲的道童,一念之間,便平息了整座桑海城的兵戈?”
嬴政的聲音低沉而沙啞,充滿了危險的壓迫感,“趙高,你告訴朕,這是真是假?”
“回……回陛下,”
趙高的頭埋得更低了,
“此事千真萬確。城中所有參與沖突者,無論是我羅網(wǎng)的殺手,還是儒家、墨家的弟子,都在同一時間停手,戰(zhàn)意全消。據(jù)事后審問,他們都說,在那一瞬間,感覺……感覺廝殺毫無意義。就像是,天理本該如此?!?/p>
“天理?”
嬴政緩緩站起身,高大的身影投下巨大的陰影,“在這片土地上,朕,就是唯一的天理!法律,就是唯一的準繩!”
他走到窗邊,負手而立,望著殿外那龐大的帝國版圖。
“一個人的意志,可以凌駕于帝國的法度之上。一個人的‘理’,可以改變數(shù)千人的‘心’……這已經(jīng)不是百家,這是足以與朕分庭抗禮的另一種‘國’!”
他的聲音中,第一次帶上了深深的忌憚。
“傳朕旨意!”嬴政猛然轉(zhuǎn)身,眼中殺機畢露。
“其一,將此事列為最高密辛,知情者,殺無赦!朕不希望天下再有第二個人,知道可以用‘心’來對抗帝國!”
“其二,命羅網(wǎng)傾巢而出,動用一切力量,給朕找到這個叫‘王歌’的少年!朕要活的!朕要親自看看,他的‘心’,究竟是什么做的!”
“其三,傳信給陰陽家東皇太一。告訴他,朕要知道關(guān)于這個‘變數(shù)’的一切。他若有所隱瞞,那帝國與陰陽家的盟約,也就到此為止了!”
道家,天宗,觀妙臺。
曉夢依舊是一身白衣,靜立于云海之間。她的氣息比以往更加清冷,也更加縹緲。
突然,她緩緩睜開雙眼,望向了遙遠的東方,桑海城的方向。
她的眼眸中,第一次出現(xiàn)了非“無”的情緒——那是一種混雜著震驚、欣慰,以及一絲連她自己都未曾察覺的……寂寥。
“以心為海,淹沒棋盤……”
她輕聲自語,聲音被山風吹散,“你終究,還是走到了這一步。走上了一條……連我都未曾見過的路?!?/p>
“師父,”
她喃喃道,仿佛在對虛空中某個存在言說,“這便是您所說的,道家的另一種可能嗎?”
她緩緩閉上眼,重新歸于寂靜。
但那片曾經(jīng)如止水般的心湖,卻已泛起了圈圈漣漪。
而王歌,對此一無所知。
他離開了桑海,漫無目的地向著內(nèi)陸走去。那一次覆蓋整座城市的“宣告”,對其消耗遠超想象。
他的力量,源于“心”。他的身體,是“心”承載于這個世界的“器”。他的意志,便是“心力”。
每一次將自身的“理”強加于外界,都會消耗“心力”。
影響的范圍越廣、對抗的“理”越復雜、對方的意志越頑固,消耗的“心力”就越大。
在桑海城,自己同時對抗了數(shù)千人心中根深蒂固的“忠誠”、“仇恨”、“仁義”、“俠義”等多種復雜且強大的“理”,并用“寧靜”這一至高“理”將其全部覆蓋。這次消耗,幾乎讓“心力”枯竭。
此外,便是心鏡 。
“心”如同一面鏡子,朗照萬物。
正常狀態(tài)下,它完美無瑕。但心力過度消耗后,這面鏡子就會出現(xiàn)裂痕,變得暗淡。
此時,心鏡映照和影響外界的能力會大幅下降。
更危險的是,一個有裂痕的鏡子,更容易被外界的“塵?!保ㄘ撁媲榫w、他人意志)所污染。
此刻的王歌,前所未有的脆弱。
而恢復“心力”,需要靜養(yǎng),讓心湖重歸平靜,讓鏡面重新彌合。
若要更進一步,則需見證和理解更多、更復雜的“理”,讓自身的“心之理”變得更加圓融、堅不可摧。
這些日子他早已有所明悟。
每成功化解或包容一種新的“理”,自身的“心鏡”就會變得更加堅韌,“心力”的上限也會隨之提升。
從桑海城的經(jīng)歷中,王歌“見證”了“國”與“家”的沖突,這讓他對“理”的理解提升到了新的層次,一旦完全恢復,境界也將自然而然再度突破。
然而。
王歌此刻的狀態(tài),正是“心鏡”布滿裂痕,需要靜養(yǎng)恢復的階段。
他必須找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,重新“拂拭”自己的心鏡。
...
不久后,一處偏僻的村莊,一道身穿道袍的身影駐足停頓。